广告

《光明日报》评论区块链等新技术筑起版权保护的防火墙

日期:2025-01-21 15:49:35 栏目:Web3 阅读:

新技术为版权保护开启新篇章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如一股清流,悄然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尤其是在版权保护这一领域。近年来,随着数字内容的广泛传播,版权问题愈发凸显,盗版、抄袭等现象层出不穷,给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困扰。如何有效保护版权,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正是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在于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透明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版权保护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通过区块链,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数据化,并在区块链上进行记录和存证。这一过程不仅确保了作品的原创性和唯一性,还为后续的版权交易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例如,许多音乐创作者通过区块链平台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存储,这样一来,任何人想要使用这些作品,都必须通过智能合约进行授权,从而确保创作者的合理报酬。

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合约的作用尤为显著。智能合约是一种自动执行的合约,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它会自动履行合同的条款。这一特性使得创作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交易变得高效而透明。例如,某位独立音乐人通过区块链平台发布了一首新歌,设置了智能合约,规定每次播放该歌曲时,都会自动将一定比例的收益转入其账户。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收益的透明度,也让创作者不再担心被盗版或抄袭的风险。

在版权保护的实际应用中,区块链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一些初创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创建了专门的版权管理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创作者可以方便地注册自己的作品,并通过区块链将其版权信息进行存证。这不仅降低了版权维权的成本,也加速了维权的过程。以某知名区块链版权平台为例,其用户在上传作品后,几乎可以即时获得版权证明,并且在发生侵权时,可以迅速追溯到侵权者的身份,极大地提升了维权效率。

当然,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中的应用并不仅限于音乐和文学作品。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摄影师和设计师也开始尝试将自己的作品与区块链结合。艺术品的数字化和上链,不仅为艺术品的交易提供了新的方式,也为艺术品的真伪鉴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某艺术家通过区块链平台发行了限量版数字艺术作品,每一件作品都被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其独特性和稀缺性。这种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收藏爱好者,也为艺术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然而,尽管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区块链技术的普及程度仍然有限,许多创作者对区块链的认识不足,导致其难以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区块链的支持和认可程度也不够,许多国家和地区尚未明确区块链在版权保护中的法律地位。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为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中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应加强对创作者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区块链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此外,区块链企业也应积极与创作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在未来,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版权保护的方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作者将不再为盗版和侵权而烦恼,而是能够专注于创作,享受创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同时,消费者在享用数字内容时,也能更加安心,知道自己所使用的作品都是经过合法授权的,确保了创作者的权益。

总之,区块链等新技术为版权保护筑起了坚固的防火墙,这一变革不仅为创作者带来了希望,也为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推动版权保护的进步,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创作的热情得到充分释放,让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能在阳光下绽放光彩。


知识付费持续处于风口。有咨询机构预计,到2020年,国内知识付费市场规模将达235亿元人民币。但这门好生意,却不太好做。几乎与这门生意起步时间同步,侵权的“乌云”就一直在头顶,随着知识付费市场的不断拓展,侵权的范围和方式也不断升级。

原价199元的课程包,在某电商平台仅需要9.9元就可以收入囊中;如果花99元加入所谓的“知识众筹社群”,一年有效期内几大知识付费头部平台的几乎所有重磅课程包都可以按需自取,操作也极其简单,按照“指令”登录特定的云盘即可。据媒体报道,更有甚者,“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免费获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转眼就成了一些人获取流量的饵料。

版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随着传播技术及形态的变迁,版权方与侵权者之间“猫与老鼠”的戏码更加复杂。一方面,侵权的技术“工具箱”越来越丰富,盗版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多个分发变现渠道让其违法行为极具隐蔽性。另一方面,知识付费平台由于在一开始没有建立起版权保护的“防火墙”,确权登记不全、监管不力,变相纵容了侵权行为的猖狂。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维权投入及收益的不平衡、严实法律依据的付之阙如,都是促使侵权成产业成链条的土壤条件。

盗版“围剿”正版,不仅会挫伤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影响其稳定输出高质量的原创内容,而且优质原创内容减少,也势必会影响平台的聚集力和影响力,长此以往,“劣币驱除良币”,搅浑行业风气,扰乱行业秩序,拉低行业水准。面对门口虎视眈眈的“野蛮人”,知识付费平台有必要重新审视并部署版权保护工作,在平台乃至行业生态中,版权保护都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善后”的角色,而应该是“护城河”的一部分。引入专业的版权保护法律及技术团队,通过不间断的数据监测及分析、权利申诉及跟踪处理等为版权上“强保险”,对知识付费平台来说不失为一种较佳的解决方案。

针对版权保护中“确权难”“追溯难”的问题,区块链技术的日渐成熟或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具有公开可追溯、记录不可撤销等特点。照此,每条原创内容都可以通过“哈希化”生成一个特定的指纹,并记录在区块链中,加之国家版权局的背书,从而完成确权及存证。目前市面上不少主打“区块链+版权保护”的产品也将这一点作为主要亮点,但紧接而来的问题是,如果确权本身就发生“李鬼顶替李逵”的问题如何解?完成确权存证,侵权并不会自动消失,还是要发现了之后去“打”,而一涉及“打”,又绕回之前的老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法律维权投入与收益不平衡等。

版权保护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议题,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的方式和形态上与时俱进,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培育尊重知识、保护版权的法律意识,让习惯了互联网“免费”模式的用户扭转固有观念,继而转换行为模式。当然,也要看到,一些知识付费平台原创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部分产品重包装轻内容、重营销轻服务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了知识付费热衷者,让他们选择不轻易甚至拒绝为版权内容付费,这应该引起平台方和内容生产者的注意和反思。

我来作答

关于作者

748

提问

180万+

阅读量

0

回答

69850

余额

3百+

被赞

2百+

被踩